在遷都第一階段工程快要落幕之際,印尼於2024年將迎來建國79年來首次在爪哇島之外舉行的獨立日慶典,是次慶典標誌著印尼歷史上的一個重要里程碑。印尼遷都成為國際焦點,事實上遷移這個課題對於印尼人民並不陌生。早於印尼從荷蘭殖民獨立後,蘇哈托政府鼓勵數百萬印尼人從過於擁擠的爪哇島和馬都拉島遷移到人口稀少的外島,名為「PELITA國內移民計劃」,並持續到新秩序時期正式結束。「外島」一詞指的是爪哇島至峇里島一帶以外的地區,是落後和貧窮的代名詞,通常帶有強烈的負面含義。

印尼並沒有明確的戶籍制度,只要是印尼公民便可往全國各地置業、就業、就學,人口遷移已非新鮮事。脫離殖民統治後,蘇卡諾總統強調,新政府的首要目標就是在未來35年內遷移3100萬人。在這個終極大前提下,中央政府運用經濟誘因藉以發展地方經濟,補助爪哇人前往外島開荒拓墾。受助人能獲得中央的經費補助購買土地,亦有不受政府資助的自發移民,同時也有小部分是公務員或外派人員。印尼官方除了發放經濟援助,更向世界銀行、亞洲開發銀行等國際機構爭取大量財政支援以維持接近半世紀的國內移民計劃。


在蘇哈托總統執政的「新秩序時期」(1966-1998),移民計劃來到了高峰,大量人口被重新安置,主要遷往加里曼丹、蘇門答臘、西巴布亞等。這些國內移民導致外島的人口數量激增。根據2010年印尼全國人口普查顯示,北蘇門答臘島約有430萬外來移民,而加里曼丹全島共有260萬移民及其後代,可想而知對當地人口結構產生了何其巨大的影響。來自爪哇的移民在「國家發展」的名義下獲得了房屋、糧食配給等資助,反之當地土著的利益和權力被大大剝削。

這些政策在實施過程中往往忽視了當地土著的利益,導致土著被邊緣化,並引發了與外來移民之間的矛盾和仇恨。有反對聲音指該計劃被指控旨在控制和同化外島的原住民。加里曼丹的達雅人主要是基督教徒和泛靈論者,是許多原住民部族都有的傳統信仰;而爪哇人和馬都拉人則是多是穆斯林。2001年西加里曼丹和中加里曼丹兩省曾發生外來馬都拉人和土著達雅人血腥衝突導致數百人死傷的不幸事件,是近年在加里曼丹發生過最嚴重的流血衝突。

上世紀的國內移民計劃被批評是加速民族同化的做法,印尼從歷史中吸收經驗教訓過後,又能否避免不幸的歷史悲劇重演?正當全國民眾熱切期待遷都帶來的經濟效益和就業機會之際,新首都的建立又是否能成功消除過去「以爪哇島為主體」的論述?印尼現正積極吸引外商投資或進行一系列的招商措施,在現今國際緊張局勢之下,既面臨成本超支、工期延宕等問題,當局須謹慎處理這門課題,一旦產生不對稱的發展趨勢,犧牲的是當地環境生態與人民利益。

注: 以上純屬筆者個人意見,不代表平台立場。